受罗明璋院长邀请,2024年11月8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朱光喜教授和刘刚教授做客长江大学,为我院师生做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魏勇副院长主持。
朱光喜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高维全息感存算识一体科技产业链》。朱教授从当前信息领域的深度大模型缺乏对于数据内在结构特征的思考和有效利用出发,在信号与信息处理系统模型研究方面提出基于浅脑架构的神经网络(SBN: Shallow Brain Neural networks),另辟蹊径,让我们在关注大模型的同时,深入探索新的物理与微分几何表征体系,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信号处理本征的能量,使信号处理的时间效率、空间效率与功率效率实现重大突破。
刘刚教授在她的报告《集成电路概论》里,首先回顾了华中科技大学半导体专业发展历程,然后高屋建瓴地对微电子器件知识结构进行了综述,最后论述了集成电路概要,并对集成电路专业办学思路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刘教授最后总结,IC的发展是建设科技强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微电子基础理论知识与IC核心技术已经具备坚实基础,IC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具有完整的体系,人才与资源保障是关键,我国乃至国际IC人才缺口巨大,就业环境良好,IC专业竞争激烈,需要选准突破口方能具备办学特色。
报告最后,两位教授与学院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友好深入的交流,博士生刘旨阳、赵承志老师等人向两位教授现场请教,朱教授与刘教授一一作了详尽解答。本场报告会为电信师生与两位学术泰斗提供了零距离对话的机会,使学院师生不仅触摸到学科前沿,更得到了思维的启迪与充实愉悦的体验。
主讲人简介:
朱光喜教授简介
朱光喜,华中科技大学教授,CSIG会士,CSIG图像处理与视频通信专委会创始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学科评议组第5、6届成员。
长期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教学与研究,在信息领域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分形与小波理论的计算机全息图生成研究”研究数字全息信号生成理论及方法,证明了分形图像编码中值域块具有近距自相似性,提出了近距自相似模型的图像编码方法,以及基于无搜索仿射变换和DCT的自适应混合图像编码方法:还提出了基于二维离散小波变换之自相似性的图像编码等方法;提出的基于超复数系的分形全息图像生成方法,能生成四维以上空间的分形全息图像序列;提出的基于分形超纹理模型的分形全息图像生成方法,能有效地生成逼真的自然景物全息图像;提出的基于多尺度H指数的分形全息图像生成方法,能模拟生成各种自然纹理全息图像序列。该项目理论结合实际,其研究成果可用于全息防伪标志生成,应用于“华工科技”(上市公司),一度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创立建成国家防伪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完成国家863计划数字视音频编码、传输、测试与应用示范,联合发起我国视音频编码AVS标准工作组。
在通信领域,承担完成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宽带无线IP系统”过程中提出基于包分统计复用(PDMA)与QoS保障理论的宽带无线IP(互联网)融合系统技术,在武汉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融合试验场;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未来移动通信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课题“基于MIMO-OFDM系统的空中接口自适应技术研究”,以及国家863计划4G重大研究课题1、2期,与国内兄弟单位强强联合在上海建成4G宽带移动通信试验网。联合创立未来移动通信FuTURE论坛,联合建立“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建立“国家宽带移动通信核心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为)、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为)。教学与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国际与省部级10余项奖励。指导本领域博士与硕士生250余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刘刚教授简介
刘刚,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集成电路学院(原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先后十余次获得省、部级或校级科研与教学成果奖。《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师”、“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等称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项,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微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研制出高反压晶体管、AI2O3湿敏元件、高压VD MOSFET、小体积高稳晶体振荡器;20世纪80年代即参予设计石英钟大规模IC芯片,并获得成功。
主持或参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先后获得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96年,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形应用于FET敏感器件材料与特性相关性研究”;近几年作为核心成员又获得了“高迁移率长寿命SiC MISFET研究”、“低漏电高性能纳米级叠层氮化高K栅介质KOSFET研究”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的省部级科研项目有: “九五” 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湖北省重点技术开发项目“厚膜集成电子镇流器开发及应用”、“通信用小尺寸TCXO”、武汉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表面安装恒温晶体振荡器”、国家技术创新项目:“ 通信用表面贴装(SMD)石英晶体振荡器”。作为主要成员还参加了国家科委重点项目“分形图象模型及图象分析系统研究”。
主编《半导体器件--电力、敏感、光子、微波器件》一书,1990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修订再版;主编《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一书2005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现正广泛用作计算机、电信、自动化及电子、光电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材。参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电工程手册》的编著,具体负责编写基础卷的“半导体二极管和晶体管”及“集成电路”二章。编著《半导体材料》、《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等多种教材。
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出的课程有《晶体管原理》、《半导体器件》、《微电子器件原理与设计》、《特种半导体器件及应用》、《敏感器件原理及应用》《电子器件》、《电子器件物理与建模》、《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及《现代半导体器件及信息处理》、《高等电子器件理论与模型》等十余门。平均每年教学在70学时以上,近几年则平均每年教学在200学时以上。
曾任中国光谷东湖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华石晶体技术中心技术总监二年,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曾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学顾问达6年。
(审核人:魏勇 编辑:贾丽丽)